花呗借呗陆续启动品牌隔离工作
161 2022-12-12
输入,即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首要步骤。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在积累时要符合“博”与“厚”的要求。
“博”可以指积累渠道的多元化。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积累渠道就是我们的教材。有的同学可能会对写作时运用教材中的人物事例怀有一种轻视态度,但实际上教材中的人物事例具备很多课外素材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对它的熟悉度更高,学习时投入的情感更多,这就使得我们不仅能在考场写作的紧张状态下第一时间捕捉到对应素材,还便于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表达更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曾经看到过很多不错的例子,比如:“犹记穷冬烈风中宋濂不屈不挠的坚守,对圣贤之道的信仰依旧,怎能向苦难与命运低头?”所以只要运用得当,课内素材也能够发挥光热。除教材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知识扩展,纪录片(如《大师》《人物》),期刊杂志(如《看天下》《作文素材》),书籍,电影,APP(如纸条作文)来积累素材扩展视野。
“厚”可以指积累对象的多样性。我们不仅要积累作文素材,还要积累阅读经验,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积累答题技巧和方法等。而在积累作文素材时也不要拘泥于人物事例,还要放眼于时事热点、国家大政方针、影视文学等不同领域。即便是积累人物事例,也要有意择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物来积累记忆。
唯此博观厚积,方能在答题时条分缕析,落笔从容,在写作时引文用典,信手拈来。
输出: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贰
如果说输入是为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与素养,那么输出就是将这种能力与素养应用到实际当中。在高中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语文考试还是课前演讲,甚至是课堂提问都是输出的过程。在应试心理下,我们难免会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语文考试的输出效果上,但实际上,我们在考试输出中运用到的技巧方法大都来自日常输出经验的总结。例如,课前演讲增长我们撰写演讲稿文体的经验,课堂提问环节是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的大好机会……尤其是在课堂提问环节,我们回答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切入点等等,都能在一次次的思维锻炼中成型进阶,最终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既快速又准确的答题思路。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前演讲,积极参与班级辩论赛,深度思考课堂问题。通过“小输出”积累经验,才能在“大输出”中按部就班,从容不迫。
另外,还要坚信“勤能补拙”之良训。考试的输出存在着一些既有的、固定的小窍门,这些在一、二轮复习的学案中会有相当全面系统的总结。倘若我们能够细心研读查询,在各类套卷和习题册的答案中也能找到一些技巧和细节补充。熟记一些答题窍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弥补能力和素养的不足的。
叁
中间环节:“学而不思则罔”
如何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顺利转换是中间环节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我的答案是:“多思”。
重复抄写和机械记忆或许收益甚微,但历经过多重思考的素材会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痕。例如,积累作文素材时在同一事例中从人物品质、哲学思辨、成功经验等不同角度挖掘不同的主题。例如,在总结答题技巧时进一步思考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题目时,永远不能把所谓的技巧公式摆在第一位,而永远要将理解、思考、共情排在首位。有的同学在考试中可能会把平时积累的“模板”直接套用在相应题型中,诚然,当我们面对一类题型无从下手时,模板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思维模式,但也仅限于一套相对完整的思维模式。真正考试中,总有几个关键的得分点是超出模板外的。想要答对它们,需要我们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进行更多的思考,与作者产生共情与共鸣。
这就是简单输入与准确输出之间的鸿沟,它并非不可逾越,“多思”就是最好的桥梁。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最后,衷心祝福大家都能在积累与思考中领略语文的魅力,燃起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取得理想的成绩!